从儿童对“绿色、有机、生态”的认知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
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行动领导小组副秘书长 毛仕宇
引言:
农耕文化的精髓是耕育,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和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农耕文化作为贯穿始终的主脉,不断丰富着华夏文明的内涵,引领着华夏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汲取、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是中国的后备储备力量;一生是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宋庆龄先生讲“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所以我们要倡导通过重视科学饮食观念的教育、建立科学的饮食行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等途径来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水平。
一,中华农耕文化对儿童的影响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一书的最后有一段话是:“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中华文化是一部农耕文化,人类的繁衍发展是建立在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每一次农耕文化的兴旺发展,都给国家带来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耕育”中包含有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精髓。
“耕育”是指在传统农耕、耕读文化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与发扬传统农业,并结合现代农业、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为青少年儿童提供的一套全新理论与实践体系,学习农耕文化中顺应天时、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地力常新、循环往复、因地制宜、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等核心理念;
青少年儿童体质的加强和基因的净化都是在食物链中完成的,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家庭和谐的核心,涉及到一个国家稳定的因素。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零食过多,营养不全面、不平衡,缺乏锻炼等,城市儿童“小胖墩”和“豆芽菜”体型逐年增多;部分地区青少年出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等现象令人担忧。
近年对保障全国青少年儿童农产品质量安全呼声高涨,“蓝天农业”、有机农业,生态优美的田园是青少年儿童郊游的喜爱场所。处处秀水绿地,庄稼郁郁葱葱,鸟话花香,体验农业、美化乡村,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等,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形态,也是农耕文化的新发展。
结合“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实验示范基地“的宗旨和需要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纳入各省市的战略规划。重视品种改良和引进,减少对化肥农药依赖,优化农村生态大环境,倡导绿色、有机、生态消费理念,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提高生态效益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保障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的需要。
我们的邻国日本2005年7月实施了食育基本法,其中提出“现在应重新把食育作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日本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长寿大国、经济强国,食育功不可没。
20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在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集中表现在如下几项基本内容中:(1)肥胖率持续走高,体重过低者占据相当的比例;(2)近视比率居高不下;
(3)耐力素质持续在低谷徘徊,心肺功能不足现象普遍。
据统计,中国青少年体质情况连续30年下降,基础素质远逊日本,近年来曝出的全球男性平均身高中,中国男性平均身高竟低于韩日排名;同时,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小”日本身高变成了“大”日本。
全国青少年儿童的衣食住行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近4亿多儿童是个大市场,特别是儿童食品安全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家庭、学校、企业、都应认清这一趋势,各个层面包括社会,政府都应一起努力,才能让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得到改善提高,企业才能有升级动力和竞争的优势,相关产业得以飞速发展,整个儿童食品市场才会欣欣向荣。